几天前,刚下了一场雪。在积雪的映衬下,白鹭湾村看起来特别的素净。一路上,很多城里人开着车,赶到村里赏雪,看画。
这个黄岩西部的山村,房子上画满了整面整面的版画,青山绿水,黑白相间,让人过目难忘。
沿着这条弯弯的山路,五年来,夏盛品已经记不清来过多少次,但是,这样的下雪天,倒是第一次。
一次次的往返,夏盛品把这个偏远而萧条的山村改造成了网红“版画村”。
一张张车票上,写满的是一个大学教授和许多个乡村的故事。而这些故事,是学问的力量和乡土文明碰撞的耀眼火花。
大学教授一招版画上墙,农家房立即大变样
从金华转车到黄岩,再从火车站花一个小时到山村里,这名浙江师范大学的教授,像是穿梭在乡土大地上的学问使者。
“夏教授来了”,一走进宁溪乡白鹭湾村,村民们就围了上来,他们似乎已经很熟悉。
戴个鸭舌帽,背个背包,很多时候,夏盛品并不像是一个大学的教授。其实,他还是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的艺术设计学院院长。
夏盛品记得,5年前第一次到白鹭湾村也是这样的冬天,他看到的是一片萧条景象。和山区的很多村子一样,村里穷,大多是老人,日渐空心和没落。
村庄的活力在哪里?它能恢复生机吗?每到一个村庄,夏盛品总会找一些老人聊天,挖掘出各自的乡土学问。这个过程,就像是寻找村庄的灵魂。
聊着聊着,白鹭湾的村民们聊到了一个人,一名叫顾奕兴的版画家,在这里出生,但是,很多年没有交集了。
这让夏盛品找到了灵感,他感到兴奋。围绕着版画,他开始了一场改造。
最夸张的是,他要在村民房子的墙上画大幅大幅的版画。这个大胆的尝试,受到了挑战。一开始,并不顺利,很多村民觉得白墙上画这些,不好看。
“要是不好看,能给刷白回来吗。”他们这样问。
“可以可以,你要是觉得不好看,就给你刷回来。”
就这样,一天天,顾奕兴和他朋友们的版画,一幅幅画到了墙上。
这让很多城里人觉得惊艳。山沟里,还有这样艺术范的村庄,来的人越来越多。原本默默无闻的白鹭湾村竟然成了“网红村”。
村民的观念也随之改变。“夏教授,来给大家的墙上也画一副吧”,不少人主动来找夏盛品。
夏盛品告诉他们,也不是随便画的,在哪里画,画什么,都需要整体的设计和规划。
“现在村子的名气大了,我的压力也更大了,因为还有很多细节还不够好。”夏盛品这样告诉记者。
“夏教授,来大家家看看,给大家引导一下”,在村口,夏盛品碰到了村民顾永丰。
顾家正忙着搬桌子,他原来在城里上班,看到村里热闹起来,就带着一家人回了家。
“每天晚上,大家家门口的路上都停满了车。”他说,几个月前,一家人把房子装修了,准备改造成一家饭店。“元旦要开业。”他的话语里充满期待。
村民顾辉鹏家的生意最好,三年前,他在城里欠了债,回到村里,开起了饭店,一个人管十几个锅。“到我家吃饭都要预定,有的还是温州金华等地赶来。”
顾辉鹏自己也不知道,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跑这么远来他家吃饭,他明白的是,村子名气大了。“这得感谢夏教授。”
和游客一样,越来越多的村民从城里回来了,他们可以预见这个村庄的未来。
像燕子筑窝一样,改造学问礼堂
在白鹭湾村,夏盛品还改造了一个学问礼堂。
按照他的设计,把学问礼堂作为核心,对村庄的学问及产业进行整体规划,从旅游的角度挖掘亮点,让村子成为学问艺术融合乡村振兴的典范。
可刚到村里的那天,村干部就告诉夏盛品,村里穷,只有几万块钱。能干什么事?
“那就一年一年来,每年改造一点。”夏盛品这一说,就坚持了五年,像燕子筑窝一样。
第一年,村干部带头去舞狮子赚了一些劳务费,再挨家挨户向村民募捐,加上政府的财政支撑,启动了学问礼堂的改造。
版画,依然是学问礼堂的灵魂。顾奕兴的版画工作室、展览馆做起来了,还设计了游客的体验区,让大家一起来做版画。
第二年,茶吧和活动室做起来了,年轻人们回村里可以坐坐喝茶……第三年,舞台做好了,村民们上台演出……直到几个月前,礼堂的屋顶也盖好了。
五年多了,学问礼堂终于改造完成。那天,村民给夏盛品发去了微信,舞台上的一个演出视频。
“现在学问礼堂每个月有七八场活动,村里越来越热闹了。”村干部这样说。就在几天前,村里就来了一场廉政学问的演出,来看的村民坐满了礼堂。
入夜,学问礼堂的灯亮了起来,村民们排练起了春晚。外面进村的路上,已经停满了来农家乐吃饭的车辆。
白鹭湾村大不一样了。和村子一样,夏盛品也出名了。很多村庄来找他改造学问礼堂,他成了黄岩学问礼堂改造的“顾问”。
“有时候,从一早到晚上,在山里一天要跑十来个村。”他说。
2014年以来,夏盛品带着他的师生团队,设计了农村学问礼堂家40余家,整体引导的有好几百家。这些学问礼堂,大多是厂房、闲置的校舍等改造,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。
一次次地从大学出发到农村,在黄岩,夏盛品有了几百个农民朋友。每到一个村庄,夏盛品和他们聊天,加微信,建一个群,听他们的意见。
“夏教授一点不像教授,没有架子。”村民们这样评价他。
因地制宜,不花太多钱,做百姓满意的事
一名大学教授,到山村改造学问礼堂,总会遇到一些观念上的冲突。
“这很正常”,夏盛品感慨,很多村干部的观念,学问礼堂要做得豪华气派。“比如用铝合金,用新鲜的颜色,看起来金碧辉煌,大多是千篇一律的。”
夏盛品则认为,学问礼堂要根据村庄的学问特征、产业特征等实际情况,解决老百姓的具体需求,做最适合本村实际的空间规划,搭建丰富的各种文体平台,才能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。
有时候,他也会和村干部们起争执,有时候却也不得不妥协。
两年前,夏盛品偶尔听说,白鹭湾村改了名字,叫做“幸福村”了。他一听就急了 ,匆匆赶到了乡政府,要求改回来。“‘幸福村’这个名字太普通了,太多了,改了村子就完全没味道了。”
他和乡政府工作人员又赶到了地名办,才把村名改了回来。
白鹭湾村墙上的版画,有一些细节,夏盛品也不是很满意,但也没办法,“毕竟房子是他们的。”
在群山环抱的岭脚村,夏盛品用毛竹改造出了一个学问礼堂。“因为这个山村的特色是毛竹,大家就用毛竹作为材料,就地取材,不花太多的钱,做百姓最满意的事。”
下浦郑村学问礼堂的学问是从“面”里挖掘出来的。礼堂地址就选在米面加工基地内,周围和底层既是现代化的米面加工场地,也是学问礼堂的特色学问展示和体验空间。
“大家采用略带怀旧的工业风,不仅和基地的周边风格呼应,也能感受到色彩和质感所带来的一丝乡愁。”夏盛品这样说。
教授组团走入田间地头,乡土文明闪出耀眼火花
在改造学问礼堂时,夏盛品还会遇到不少很牛的朋友。因为在黄岩,有很多个“夏教授”,他们组成了一个强大的智囊团。
黄岩区委宣传部学问科科长张梦滟先容说,这几年,黄岩强化校地合作,邀请同济大学、浙师大等高校教授、博士组建“教授智囊团”,深度参与农村学问礼堂建设提质升级,培育乡村学问振兴新动能,已经培育出15家“五星级”学问礼堂、26家“四星级”学问礼堂。
这些教授,有的担任美丽乡村建设“首席规划师”,像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杨贵庆;有的担任学问礼堂建设“总顾问”,像夏盛品;前不久,还刚刚成立了中国美院教授杨劲松的工作站。
当地还强化与浙江音乐学院、杭州师范大学、台州学院等高校项目对接,在学问活动、人才培养、志愿服务、社会实践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,以农村学问礼堂为阵地开展暑期实践、思政讲堂、春泥计划、志愿服务等活动,凝聚乡村学问发展合力。
如科协与高校合作开展100余场“科协走进学问礼堂”活动,荣获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。浙江音乐学院“双百双进”社会实践团连续5年走进学问礼堂,开设留守儿童“七彩课堂”音乐夏令营等等。
这些象牙塔里的智囊们,来往于城市和农村,走在黄岩的田间地头,用学问的力量碰撞乡土文明,擦出了耀眼的火花。
来源:钱江晚报·小时资讯
编辑:蒋红跃